NEWS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介绍健康行业新闻人才招聘

关于肿瘤的药物疗法

随着科学和医学的进步,治疗癌症的方法越来越多,患者在治疗时有了更多的选项

 

图片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药物疗法和免疫疗法的分类:首先是药物疗法,主要分为四类:

 

一.化学疗法:

 

1. 烷化剂

在各类抗肿瘤化学药物中,烷化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和最大家族之一的抗肿瘤药物。

自1942年应用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以来,烷化剂已成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中最主要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的共同特点是分子结构中细胞毒性成分,即分子中含有烷基,通常含有一个或两个烷基,因此分别称为单功能或双功能烷化剂。这些烷基通常可转变成缺电子的活泼中间产物,这些产物与细胞的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中含有的电子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酸基、磷酸基等)共价结合,发生烷化反应,使这些细胞成分在细胞代谢中失去作用,从而使细胞的组成发生变异,影响细胞分裂,致使细胞死亡。本类药物与其他抗肿瘤药相比,很少产生耐药性,包括烷化剂之间或是烷化剂与非烷化剂之间均较少发生交叉耐药,且程度较轻。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本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可分为:氮芥及其衍生物类(双氯乙胺类)、乙撑亚胺类、甲烷磺酸酯类、亚硝脲类、环氧化物类及其他。

主要有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洛莫司汀等。

 

2. 抗代谢类药物

抗代谢药是与正常代谢物或辅酶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系与合成正常代谢物所必需的酶相结合,从而干扰核酸的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图片

 

有些抗代谢物具有反馈抑制作用,可阻断代谢物前体的合成。主要的抗代谢药有抗叶酸、抗嘌呤及抗嘧啶等,作用于细胞S期,且均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由于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代谢过程无明显质的差别,因此抗代谢药的选择性较差,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组织如骨髓、胃肠道粘膜、生殖系统和毛发等都有相当的毒性。抗代谢药虽大多抑制细胞DNA的合成,但因其作用点不同,所以各抗代谢药之间一般无交叉耐药性。

 

抗代谢肿瘤药物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①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HU)、肌苷二醛(inosine dialdehyde)、腺苷二醛(adenosinediialde-hgde)、胍唑(guanazole),包括胞苷酸、鸟苷酸、腺苷酸、胸苷酸还原成相应的脱氧核苷酸,最终阻止DNA的合成,通过抑制核酸还原酶的抑制。

临床作用: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头颈部癌、肠癌 、对银屑病也有效。

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临床上应该注意对血象的监测,预防感染。

 

②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6-巯嘌呤(6-MP)为嘌呤类衍生物,由于6-GMP对鸟苷酸激酶有亲和能力,故6-TG最后可以取代鸟嘌呤,掺入到核酸中去。它可以抑制嘌呤合成中的反应。

临床作用:用于治疗白血病,也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病综合症、器官移植、红斑狼疮。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外还可以造成高尿酸血症,用药后要充分水化及碱化尿液,减少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③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临床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此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和骨髓移植等。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这类药物应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教会患者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黏膜炎发生。 

 

④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喋呤(MTX)、氨喋呤(白血宁)等。它们具有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作用,应用甲酰四氢叶酸(CF)解救MTX的毒性后,较大地增加MTX的剂量。

临床作用:对治疗成骨肉瘤和头颈肿瘤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有效。其

不良反应:可造成严重的口腔炎、溃疡性胃炎、出血性肠炎、甚至肠穿孔而死亡;骨髓抑制与剂量和给药方案有关。临床上应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认真观察患者有无肠穿孔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⑤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Ara-c)、环胞苷,氯环胞苷,它们在体内变为阿糖胞苷三磷酸(Ara-CTP)后发挥作用,此反应由脱氧胞苷激酶催化。

临床作用:在白血病细胞及淋巴细胞中此激酶的含量较高,故它对白血病有选择作用,对DNA多聚酶有强大的抑制作用,而影响DNA的复制。  

不良反应:一般剂量可以造成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较轻,高剂量时有严重的骨髓抑制如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和贫血,明显的恶心、呕吐、严重的腹泄,护士应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做好患者的相应的护理。如做好预防感染、出血、腹泄的护理,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并发病。 

 

3. 抗癌抗生素

抗肿瘤抗生素药物始于19世纪40年代,至今已筛选出很多种抗生素有抗肿瘤作用,用于治疗肿瘤有效,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也不例外。

 

图片

 

常用的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有:

 

①阿霉素(Adriamycin,ADM,ADR又名Doxorubicin,DX,14羟基正定霉素,Adriblastina)

本药直接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使细胞停止分裂,对各期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对S期早期及M期的作用最显著,对G1期及G2期细胞有延缓作用,但对S1期及S期晚期细胞不敏感。

 

②表阿霉素(Epiadriamycin,Epi-ADM,E-ADM又名Epirubicin,4’-epi-doxorubicin,4’-epi-DX,EpI)

为阿霉素的同分异构体,作用为抑制DNA,RNA的合成,作用于增殖周期各期细胞,毒性反应明显低于阿霉素。

 

③吡柔比星(Perarubicin又名吡喃阿霉素TMP)

其主要作用是直接嵌入DNA双链间和/或抑制DNA聚合酶,抑制DNA的复制与转录,使细胞停止于G2期。该药抗瘤谱广,其心脏毒性、胃肠反应、口腔炎及脱发等毒副反应明显轻于其它蒽环类药物,疗效同表阿霉素。

 

④更生霉素(Gengxinmycin,KSM又名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DACT,Actinomycin D,ACTD)

主要作用是阻碍RNA多聚酶的功能,抑制RNA合成,以抑制细胞生长,作用于增殖周期各期细胞,对G1期前半段的细胞最敏感,与放疗合用可提高疗效。

 

⑤博来霉素(Bleomycin,BIM又名争光霉素ZhengGuangmycin,Blenoxane,Bleocin)

为含有A1、A2、B3、B1……等13种成分的碱性多肽类化合物,抗瘤谱广,主要作用是抑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渗入DNA,阻止RNA的复制,干扰细胞分裂,增殖,作用于S期、G1期和M期细胞,对放疗有增敏作用。

 

⑥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又名博来霉素吾AsBleomycin As,BLM-A)

以Bleomycin A2为主要成分,药理作用显著抑制DNA合成。对RNA及蛋白质的影响较小,与DNA链结合而使其断裂。其抗癌作用同博来霉素,在癌组织中浓度较高,但对造血系统和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损害。

 

⑦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又名自力霉素,Mutomycin,Ametycin)

其抗癌作用类似烷化剂。在体内经酶的作用还原为双功能基烷化剂。与DNA交叉联结,使其解聚,又阻止DNA复制而抑制细胞分裂,作用于各增殖周期细胞。对G1期细胞最敏,抗瘤谱广。

 

⑧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A又名丝裂蒽醌,Dihydroanthacedion,MA,DHAD,Novantrone NVT)

蒽醌类抗肿瘤药物,结构类似阿霉素。抗肿瘤作用是嵌入DNA与其交叉联结,导致单链和双链断裂,抑制RNA聚合酶,阻止DNA,RNA的合成,对心脏毒性较低,作用于增殖周期和非增殖周期细胞,对S期最敏感。

 

4. 植物类药物(抗微管药物)

主要有紫杉醇,多西他赛等。

 

图片

 

抗微管类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细胞微管而影响纺锤体形成,并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一类广谱化疗药。目前常用的抗微管类药物主要有: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碱、长春新碱和长春瑞滨等。抗微管类药物是一类以细胞微管蛋白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 III),通过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而产生抗肿瘤活性。抗微管药物主要有两类:长春碱类和紫杉烷类。紫杉醇/多西他赛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内的微管聚合以及稳定已聚合的微管,导致细胞内大量微管聚集,进而干扰细胞各种功能,特别是使细胞停止分裂。长春碱/长春新碱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内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纺锤体微管的形成,使核分裂停滞于细胞分裂中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5.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伊立替康,拓扑利康等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的体内功能是通过切割DNA链释放DNA复制及转录过程中产生的张力,去除复制叉前端产生的正超螺旋和转录时RNA聚合酶下游所产生的负超螺旋,再将切割形成的断端连接成完整DNA链,保证反应顺利进行。

 

图片

 

拓扑异构酶分为两型,拓扑异构酶Ⅰ多存在于核仁,酶的数量及活性无细胞周期时相差异,催化不依赖ATP,结合至DNA双链而切割DNA单链以释放张力,酶与DNA3'-断端形成易解离复合物;拓扑异构酶Ⅱ分为α和β两个亚型,Ⅱα亚型多存在于核基质及支架,酶活性为时相依赖性,G2/M期活性最强;Ⅱβ亚型多存在于核仁,活性为时相非依赖性。两亚型均依赖ATP供能,结合于DNA双链且切割双链释放张力,酶与DNA5'-断端形成易解离复合物。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与相应异构酶易解离复合物结合并使之形成稳定复合物,阻止复制叉顺利通过而至DNA链断裂,干扰DNA复制及转录。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稳定易解离复合物抑制DNA再连接,因其发挥细胞作用需持续性DNA合成,所以其为S期特异药物。

一般而言,靶细胞内拓扑异构酶数量越多,抑制剂的细胞毒性作用越强。CLL细胞核内虽有丰富的拓扑异构酶Ⅰ,但因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为S期特异性药物,而CLL细胞极少处于S期。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依作用机制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拓扑异构酶Ⅱ毒素,以表鬼臼毒素为代表,通过稳定易解离复合物而发挥细胞毒作用;第二类为催化抑制剂,以阿克拉霉素为代表,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Ⅱ的催化活性起作用;第三类对拓扑异构酶Ⅰ和Ⅱ均有抑制作用,以茚托利辛为代表。此类药物耐药的机制包括PGP、MRP及LRP过表达;编码拓扑异构酶基因的点突变及基因缺失致使酶的催化及切割活性改变;酶的表达下调,致使药物靶点减少,可由增殖依赖性或细胞周期依赖性拓扑异构酶Ⅱ减少、特异性拓扑异构酶Ⅱ衰减及内源性拓扑异构酶Ⅱ缺乏所致;酶的细胞内分布改变,如拓扑异构酶Ⅱ的核定位信号导致细胞无法与DNA结合而致细胞耐药。

 

常见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包括以下几种:

①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如托泊替康和伊立替康

②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如表鬼臼毒素类(VP16和VM26等)、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和伊达比星等)、蒽醌类(米托蒽醌)、吖啶类(安吖啶)及催化性抑制剂(阿克拉霉素)等

 

6. 铂类,奈达铂,卡铂等

铂类药物开发于20世纪60年代,自1978年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顺铂在美国上市至今,铂类新药研究开发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

 

图片

 

铂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和广泛的抗癌谱,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的化疗药物之一,作为基本药物被广泛用于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

作用机制:铂类抗癌药物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通过进入肿瘤细胞后与DNA 形成Pt-DNA加合物,从而介导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进而产生抗癌效果包括4个过程:

① 跨膜运转进入细胞

② 在细胞内发生离解反应生成水合配离子

③ 向靶DNA迁移

④ 与DNA配位形成Pt-DNA加合物,使DNA的合成受阻

 

二.靶向药物疗法

 

1.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

如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 Herceptin)等

 

图片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具有靶向杀伤抗原的能力。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均一的特性。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 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由于B 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专有的、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所以具有理化性质高度专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特异性强等特点。因此,它也被形象地被称为“生物导弹”, 现有的抗体药物大多属于此类抗体。

 

2. 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

如克唑替尼(Crizotinib)等

 

图片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可穿过细胞膜在肿瘤细胞内部阻断癌细胞生长分裂的信号通路。一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有抗血管生成的效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一个革命性的分子靶向药物,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目前的应用也逐渐增加。但部分病人在服药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并对此感到焦虑和恐惧。

 

3. 抗肿瘤血管新生抑制剂

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

血管生成指的是是新血管的形成。这个过程是生长和愈合的正常部分。它在多种疾病中也起着作用,包括癌症在内。

肿瘤需要养分和氧气才能生长和扩散,这些都是由血液提供的。肿瘤发出了刺激血管生长的化学信号。血管携带血液到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是阻断血管生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也被称为抗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的养分和氧气会 "饿死" 它。这些药物是治疗某些癌症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

 

5. 抗CD20的单抗

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等

 

图片

 

CD20抗原是一种B细胞分化抗原,仅位于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抗CD20单抗是以CD20为靶点的生物药,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B细胞,通过不同机制诱导杀伤肿瘤。

 

6. mTOR激酶抑制剂

如依维莫司(Everolimus)等

mTOR研究可以追溯到1964年发现的雷帕霉素,因为它的全称叫做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mTOR是一类丝/苏氨酸激酶,C端与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催化域同源,但是其本身又不具备酯酶激酶的活性,而是Ser/Thr蛋白激酶活性。在细胞内存在mTORC1和mTORC2两种不同的复合体。图片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表明,mTOR属于一个重要的真核细胞信号,其稳定性影响T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参与免疫抑制,影响转录和蛋白质合成,调节细胞的生长、凋亡、自噬等。mTOR则被认定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对运动、代谢、神经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图片

 

在疾病研究方面,mTOR在各种细胞过程中被激活,比如肿瘤形成、血管生成、胰岛素抵抗、脂肪形成及淋巴细胞活化,在多种癌症及2型糖尿病中表达失调。

 

7.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

如帕比司他(Panobinostat )等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简称HDACIs,是一类化合物,有干扰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功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常可分为两大类:NAD + -依赖性酶和Zn2 +依赖性酶。Zn2+依赖性蛋白酶包括HDACsI、II、IV亚族;NAD + -依赖性酶主要是HDACs III亚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增加细胞内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提高 p21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等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和(或)凋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新热点,其对肿瘤细胞迁移、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和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也被证实。

 

8. 蛋白酶体抑制剂

如硼替佐米(Bortezomib)等

 

图片

 

在细胞内,每时每刻都会合成大量新的蛋白质,也有大量旧的蛋白质会被降解。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工作,蛋白质水平的动态稳定至关重要。在细胞内,大部分蛋白是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的——细胞如果觉得一个蛋白已经失去了作用,就会给它打上泛素的“标签”。这就好像是快递单一样,把蛋白送往蛋白酶体这个“垃圾处理厂”。在那里,蛋白质会被降解成多肽,供细胞重复利用。

 

9. CDK抑制剂

如爱博新(Palbociclib)等

 

图片

 

过度活化、持续的细胞增殖是肿瘤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属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是一种由细胞周期催化激酶亚基和调节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复合物,是参与细胞周期调节的关键激酶,目前已发现11个CDK成员。

根据CDK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CDK参与细胞周期调控,主要包括CDK1、CDK2、CDK4、CDK6等;另一大类CDK参与转录调节,主要包括CDK7、CDK8、CDK9、CDK10、CDK11等。

目前,人体内主要有四种CDK参与调控人类细胞的生长周期,分别是CDK1/2/4/6。CDK1参与M期活动;CDK2参与G1、S、M期活动;CDK4/6参与G1期活动。其余的CDK5/7/8/9/19最近也被发现在调控周期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CDK抑制剂对细胞周期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阻断细胞的周期,控制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是一个最有前景的癌症治疗领域。此外,很多临床和临床前实验证实,CDK抑制剂与化疗药物或其他靶向药物之间有很好的协同效果。

总体而言,CDK作为一类新的靶点,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相关药物在近三年密集上市,临床在研数量也很多,已经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包括国内的CDK研发具体情况来看,NDA至临床Ⅰ期共有26个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中国一类有2个项目,另有2个抑制剂正在申请临床。

靶点主要集中在CDK4/6两个比较成熟的靶点,CDK2/9虽然没有上市药物,但也是非常热门的选择。相比已上市药物,正在研发的药物会针对更多的CDK蛋白,以及其他的激酶靶点,多靶点共同抑制成为CDK抑制剂的研发趋势。

 

10. PARP抑制剂

如奥拉帕利(Olaparib)、芦卡帕利(Rucaparib)等

 

图片

 

PARP抑制剂是一种能够影响癌细胞的自我复制方式的医学用剂。PARP抑制剂可以使乳腺癌药物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药物还可以治疗卵巢癌、前列腺癌以及胰腺癌等拥有相同“流氓基因”的遗传性癌症。

PARP抑制剂对于其他病症的抑制作用还在不断的研究当中,使用时需谨慎注意其可能存在的毒性。

PARP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可增强放疗以及烷化剂和铂类药物化疗的疗效。

这种药物利用遗传性乳腺癌的“致命弱点”展开攻击。这一弱点由被称之为“BRCA1”的基因缺陷所致,限制了癌细胞修复受损DNA的能力。

 

11. 免疫检点抑制剂

如O药:纳武单抗(Nivolumab),K药: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等

 

图片

 

免疫检查点是指在免疫细胞上表达、能调节免疫激活程度的一系列分子,它们对防止自身免疫(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对正常细胞发动攻击)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和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免疫检查点分子过度表达或功能过强,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的免疫力就低下,人就容易的肿瘤等疾病;反之,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过强,发生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细胞会表达一些物质,来激活免疫检查点,后者一旦被激活,使抗原不能被提呈至T细胞,阻断了肿瘤免疫环中的提呈抗原过程,从而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就能逃脱监视、存活下来。

 

三.内分泌疗法

有些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的内分泌(激素)情况有较密切关系,被称为内分泌依赖性肿瘤。如果采取适当方法,使体内的激素水平改变,可能使癌症暂时停止生长、缩小甚至消退,这种疗法被称为内分泌疗法。

 

图片

 

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 用手术或放疗方法使体内某个内分泌器官失去功能(如卵巢切除或放射,睾丸切除,肾上腺切除.垂体切除或放射),从而改变体内内分泌的情况。

2. 给患者以某种药物来改变激素水平。由于手术和放射治疗并发症较多,所以目前除卵巢切除或放射(称为卵巢去势)和睾丸切除(称为睾丸去势)尚有应用外,其他(如垂体、肾上腺切除)已极少采用。内分泌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有:用雄激素、雌激素、黄体酮、三苯氧胺等治疗乳腺癌;用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等。

 

四. 其他药物疗法

1. 分化诱导疗法:视黄醇(维生素A诱导体);三氧化二砷;

2. 免疫调节药

 

五.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分为免疫抑制剂疗法和其它疗法(包括靶向抗体、过继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癌症疫苗)

 

公众号
  • 地址:
  • 〒169-0072東京都新宿区大久保2-3-9ヴァリエ戸山203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丙12号数码01大厦1502B

    上海市杨浦区国宾路18号万达广场A座8楼B018室

  • 电话:
  • 03-6233-7171(东京)

    010-64617880;18810230989(手机同微信)(北京)

    021-6385-6282(上海)